现在,很多地方暴露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湖南的“芙蓉学校”计划为落后地方的教育进步带来了新的机会,下面要谈谈这个计划的执行体会。
项目背景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为了攻克扶贫工作难点,解决湖南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模过大、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省级和政府层面决定在原本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优先建设中小学。许达哲对此项工作十分关注,建议自二零一七年起,扶持四十个贫困县建立四十三所中小学,每所学校由省级财政提供三千万元资金支持,并且统一将它们命名为“芙蓉学校”。
这项计划是响应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提升学习环境的希望。
首批布局
首批芙蓉学校项目主要分布在本省连片贫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县城之中。一些贫困县的县城,因为学位不足,造成城镇化进程受阻。通过新建芙蓉学校,能够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问题,让更多学生有合适的座位,从而在更优越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最开始选了县城做项目点,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城区的教育难题,这样能形成好的示范作用,也能带动其他地方的发展。
第二批选址
第二批项目选址于居民众多但教育设施不足的乡镇,例如部分乡镇人口规模大,但学校建设滞后。新建学校要体现地域文化,并满足体育活动开展需要,这既能缓解就学压力,也能带动乡村经济复苏。当地孩子可以在家附近享受优质教育,同时为乡村进步贡献力量。
乡村学校的进步能够更好地顺应当地学生的求学需求,有利于达成城乡教育间的公平。
建设标准
芙蓉学校是湖南推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领头羊。按照“教育信息化 2.0 试点省”的要求,学校得到了项目资源的重点支持,借此增强信息化水平,目标是建成“教育信息化样板校”。该校遵循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建设的准则,由多个单位协同实施,为标准化学校的创建提供了标杆。
芙蓉学校的教学质量能通过完善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学校的长远发展也能因此受益,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校园内的各项资源。
发展机制
省里提倡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就是有名的学校与乡村小学结成对子互相帮助。现在,芙蓉系列的一百所小学,每所都已经找到了帮扶的伙伴。这些伙伴主要通过派去管理人员、介绍学校的办学思路、给老师做培训、提供教学上的指点等办法,来帮助芙蓉小学顺利起步。比如,学习优秀学校的办学做法,能让芙蓉小学少走很多弯路。
这种机制能快速提升芙蓉学校办学水平,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
思政教育
芙蓉学校所有校区,目前都接入“我是接班人”这个省级思政教育资源。边远地区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和两院院士以及各类专家对话。这类互动,使孩子们得以接触更广阔的知识范围和思想视角,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思政教育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芙蓉学校这个工程案例,给湖南改善偏远地方的教育条件做了个好的榜样,从项目准备到各个环节的安排,像建设标准、运作机制和观念教育,都考虑得很周全并且执行得很认真。希望其他地区也能借鉴这种经验,让教育公平得到更多实现。这种做法会对当地教育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呢?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道理,请帮忙点赞和分享。